
飯桌上,小子滿腹疑團:“老爸,‘雙減’政策是啥?”
?我一愣:人小鬼大,還挺關心國家大事。于是,我放下筷子,單刀直入: “一是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(yè)負擔,二是減少校外培訓學習時長。”
小子搖頭晃腦,追問:“什么叫負擔?”
“就是學校老師少布置作業(yè),校外培訓補習班限定時間上課……”我有點不耐煩。
“真的太好了,可以不用上文化補習班了……”崽的筷子飛快地在碗里揮舞,十分鐘不到把飯干完,屁股一拍,畫畫去了。飯桌上的氣氛頓時凝固。老婆的臉綠了,我頭都不敢抬,埋頭干飯。
這就是我的崽。今年10歲,頭大,圓,似個大餅;額頭有顆痣,他給取名叫“智慧”。每次剪頭發(fā)必須留劉海,他說,“智慧”要低調(diào),驕傲了就不好進步!
兒子酷愛美術,至今已學五年,現(xiàn)在和一群初中生一起畫畫。在隊伍里年齡最小,加上長相可人,嘴巴又甜,哥哥姐姐倍加照顧,他更悠游自在。在學校,因畫畫小有名氣,同學之間關系處理融洽,經(jīng)常贈畫于友。同學看上了他的畫,付1塊錢,他果斷回絕:錢太少,不值,不賣!
其實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,我的心態(tài)和所有家長一樣。每一次有關教育政策的出臺,都會引發(fā)反思,甚至討論,而最直接面對政策的我其實有時候也會有點懵。不論是素質(zhì)教育,還是減負一連串的反應,甚至過度反應都會帶來新一輪的變化和更替,這個時候,考驗家長們理智與堅韌度的同時,我也備受煎熬。
晚上睡覺時,我問崽:“周末培訓班還上點文化課啵?比如……”
話一落,被狠狠地駁回。
“我們班主任說了,在學校上課認真聽講,課后自我消化,就不要在外上補習班,不要浪費爸媽的血汗錢……”他的態(tài)度耿直而剛硬。
我啞了。不難看出崽的班主任吃透了“雙減”政策,扎實的“備課”功底,心悅誠服。我把原話復述給孩子他媽,我們又一次陷入黔驢技窮的困境,有種被二次打臉的感覺。然而,細想崽的一席話還是有點道理。雖然沒有“勝讀十年書”的功效,但是不得不從國家“雙減”政策出臺后,給予我(兼具教育工作者和家長雙重身份)一次重新認知和思考的機會。
第二天,還是在飯桌上。
小子從容地從書包里取出一張“區(qū)美術作品大賽一等獎”的榮譽證書,得意洋洋地莊嚴宣告:“爸媽,我跟你們講,我將來要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去讀書,成一名畫家,這張獎狀就是基礎和資本……”他把手搭在老婆肩膀上,“老媽,我到時候把市中心的希爾頓買下來,送一層給你,做超大衣柜和化妝間,免得你每天早上為穿什么衣服而愁眉苦臉,你想干嘛就干嘛;搞一層做我的畫展廳;搞一層做籃球館、游泳池……”
全場氣氛濃烈,一下進入了“燃點”,高潮澎湃,歡呼雀躍。
這個餅畫得實在夠大、夠圓、夠氣派!老婆的氣色也怡情悅性,光彩四射。
崽畫的餅,圓,是夢想。當前,舉國“雙減”之下,騰出了足夠空間給我們思量,也劃出了充裕時間讓孩子們做自己想做的事。原則固然重要,但還是要增加一點點彈性。我們的目標是將事情做好,而并非一定要堅持某個原則,因為過程比結(jié)果更重要。
夢想要有。不做,怎么知道結(jié)果?說不定萬一實現(xiàn)了呢?
責編:周媛
初審:周媛 二審:唐劍華 終審:夏義鳳
來源:株洲高新區(qū)(天元區(qū))融媒體中心
下載APP
分享到